發布時間:2020-03-24 熱度:
復工復產一月有余,機器轟鳴聲在廣東這片制造業熱土上重新唱響。疫情之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企業復工復產步調不一。企業存在什么問題困難?只有掌握具體情況,才能“對癥下藥”。這其中,稅收大數據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在疫情防控關鍵時刻,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充分利用稅收“大數據”覆蓋面廣、及時性強、顆粒度細的優勢,深挖稅收數據“金山銀山”,持續跟蹤經濟運行情況、分析企業生產難題,為企業復工復產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透過海量數據“望聞問切”
“復工復產十天,廣東企業開票戶數相當于去年同期的47.9%,第二周(第8天)起出現較大幅度提升。”
“復工復產兩周,對稅收中占比較大的重點稅源企業、省屬企業等三類企業進行了專門統計,企業開票占比基本高于一般企業,表明大企業復工復產情況相對較好,但從開票戶數看引領作用還不夠大。”
“復工復產三周,廣東企業復工復產不斷提速,單周趨勢繼續向好,從日均開票戶數看,第二周比第一周多77.1%,第三周比第二周多72.1%。”
“前四周復工復產繼續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累計開票水平已達同期八成左右,開票戶數持續增加,但企業內外銷金額同比下降需關注。”
……
自疫情暴發以來,一份份實打實的稅收經濟分析報告紛至沓來,精準跟蹤廣東復工復產的運行情況,透視各行各業運行中的堵點難點。
“就像奮戰在一線救人的醫護人員,我們的稅收經濟分析工作其實也相當于在為經濟‘把脈’,提出建議,為黨委政府精準施策提供參考。”談及稅收經濟分析,廣東省稅務局稅收經濟分析處副處長譚蜀鄂比喻道。
為此,廣東省稅務局迅速成立稅收經濟分析團隊,稅收經濟分析處、大數據和風險管理局、業務部門聯合形成“數據管理、數據演算、政策分析、撰寫報告”的數據分析“流水線”,從2月初開始便著手深挖增值稅發票數據“潛力”,以問題為導向,采用對比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分析疫情對我省稅收經濟運行的影響,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我們每天要分析處理逾43億條發票數據,110億條貨物明細數據,從近2000個行業、83個經濟類型、20個地市(不含深圳)等不同維度,產出30余張統計報表,力求及時、精確反映當前我省企業的復工復產情況。”廣東省稅務局稅收經濟分析處處長袁紅兵介紹,發票是企業經營的商事憑證,實時記載著交易貨物和服務種類、數量、金額等明細信息,具有全方位反映經濟活動的獨特優勢,當海量發票數據聚合起來,就是一張清晰的“經濟運行態勢圖”。
“從數據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這次疫情中文化娛樂、住宿餐飲、教育等行業是受疫情沖擊最大的行業,也可以看到一些產業的逆勢發展,例如科技和醫藥制造業、在線教育、在線娛樂,這些產業在近兩個月來呈現小幅逆勢增長態勢。”廣東省稅務局稅收大數據和風險管理局負責人賴竹華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稅收經濟分析的基礎上,目前,廣東省稅務局還通過發票信息進行“建模”,推出“稅收發票綜合指數”。“我們綜合開票戶數、金額和份數這三個指標,擬了一個指數,通過這個指數可以更加直觀清晰地反映復工復產情況。”袁紅兵介紹。
“提速增效”為企業紓難解困”
稅收經濟分析要充分發揮輔助決策作用,時效性是一大關鍵。
“每天中午,前一天的稅收數據準時處理加工完畢,推送到分析人員界面上。”目前,基于各種信息化平臺的支撐,稅收數據“原材料”獲取速度大大提高。廣東省稅務局稅收經濟分析處業務骨干蘇達文介紹。
火速的數據供應源自于扎實的數據管理。
“疫情期間,我們迅速開發建設了助力復工復產的智慧大屏以及專題應用,能夠直觀地展示全省復工復產的稅收數據情況,還可以下鉆到市縣區,為多個部門、各個層級做好復工復產工作進行數據賦能。”賴竹華透露,為了盡快完成平臺搭建,大數據和風險管理局從大年初二開始著手開展數據準備,團隊成員借助遠程辦公軟件就智慧大屏建設開展線上研討。
▲圖為工作人員正在演示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開發的“助力復工復產的智慧大屏。
數據備好了,分析“接力賽跑”。廣東省稅務局的稅收經濟分析團隊開啟高強度的復工復產分析“流水線”工作模式,連續三個星期不間斷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從龐大的原始數據中找準主題,選取分析維度,篩選所需數據,提煉梳理觀點,并用分析軟件制作直觀清晰的圖表,讓數據“開口說話”。
10天、兩周、半月、三周、四周、一個月、五周……一份份綜合分析報告跟蹤反映著復工復產情況。與此同時,專題分析也在同步推進,透視省內支柱性產業受疫情影響情況。
“例如針對廣東重要的汽車產業,我們發現部分汽車生產企業的供應鏈在省外,甚至有的在湖北,這一情況對我省汽車產業鏈會產生什么影響?我們從這個關鍵問題切入開展分析,獲得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袁紅兵透露。
據悉,截至3月23日,廣東省稅務局已經完成了19篇復工復產相關的稅收經濟分析報告,其中在復工復產一個月的時間節點,更是創下了不到三天時間完成一篇優質報告的紀錄。在翔實數據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廣東稅務部門向地方黨委政府提出許多切實有效的對策建議,推動進一步了解問題癥結,對癥下藥推出具體政策措施,精準解決企業復工復產難題。
廣東新寶電器是全球知名小家電供應商之一,占全球小家電市場份額的10%。合作商遍布全國的新寶電器,其復工復產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家電產業的一個縮影。
在開展稅收分析過程中,稅務部門通過增值稅發票數據“順藤摸瓜”,發現新寶電器的上游供應鏈中,有一家位于外地的供應商尚未達到當地復工復產要求,導致供應鏈受阻。更重要的是,由于該供應鏈涉及佛山多家重點企業,這一“斷鏈”問題極有可能會波及本地制造業的順暢運轉。
找出主要問題后,佛山稅務部門迅速向上級稅務部門和當地黨委政府報告,引起了高度重視。通過與供應商所在地多個部門溝通合作,對該供應商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指導,最終幫助他們順利復工復產,供應鏈“斷鏈”問題迎刃而解。新寶電器最新開票數據顯示,過去半個月以來,企業開票數量已恢復到去年同期的97%,開票金額已恢復到92%,表明企業復工復產情況得到明顯好轉。
“精準搭建產銷對接“數據鏈”
稅收大數據服務企業復工復產不僅在出謀劃策、提速增效上成效顯著,還在特殊時期為企業生產發揮著“牽線搭橋”的妙用。
“廣東是制造業大省,在疫情期間,我們發現有些企業上游的生產資料供應不上,導致整個生產鏈條就斷了。于是我們通過語義分析、智能分析、模糊匹配等大數據處理技術,探索為企業供需鏈來搭建橋梁。”賴竹華指出。
自全省企業大面積復工復產以來,稅務部門收到了不少企業的求助信息,有的是疫情防控物資緊缺導致無法及時復工,有的是原材料供應不足導致復工卻不能復產。
在珠海橫琴,承接市政運營的多家公司因復工復產后業務開展需要,急需防疫物資,了解到企業需求后,稅務部門通過“稅源地圖”大數據,成功幫他們與進口防疫物資的珠海市綠松貿易有限公司搭橋牽線,解決了企業燃眉之急。
▲圖為橫琴新區稅務部門借助稅源地圖實現稅收大數據全景化展現和立體化分析
“稅源地圖是我們在疫情防控中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從稅額、行業、商圈等多個維度開展數據分析,精確定位受此次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為后續跟蹤服務提供堅實基礎。”橫琴新區稅務局信息部門負責人介紹,該平臺集成了金稅三期征管系統、互聯網信息等“稅務端”和“企業端”海量數據資源,是創新運用稅收大數據精準化服務納稅人的成果之一。
在運用稅收大數據“一對一”服務企業的同時,稅務部門也在思考,能否擴展數據服務的廣度和維度,賦予稅收大數據“新的生命”,讓困難企業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從坐等稅務部門幫助,到自己主動發起查詢和聯系,直接有效促進復工復產。
在這一方面,佛山稅務部門率先作出實踐,利用稅收大數據搭建起產業鏈供需橋梁,創新推出產業鏈智聯平臺,供企業自主公開產品和尋找貨源,著力解決疫情期間企業原材料供應不暢、上下游產銷脫節等“難點”“堵點”,全力推動企業復工復產。
▲圖為佛山稅務部門工作人員輔導納稅人使用“產業鏈智聯”平臺,發布產品供應信息,查詢供貨企業。
“截至3月20日,產業鏈智聯平臺已經匯集了全市12萬戶企業3000萬張增值稅發票的商品數據,企業可以在平臺上智能檢索目標產品相關供應商信息。”佛山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平臺還可以通過后臺智能分析,綜合評估相關企業的產能產量、納稅信用評級、稅收風險因素等要素,優先排序已授權公開、信譽高、產量大的企業名單,實現供需關系“精準配”。
受疫情影響,原包裝材料供應商無法按時供貨,導致隔紙等包裝材料短缺,廣東偉經金屬制造有限公司面臨無法按時交付出口訂單的風險。抱著試試的心態,企業在產業鏈智聯平臺搜索“隔紙”“牛津布袋”等關鍵詞,并向幾家原材料供應商留下聯系方式。“沒想到沒過多久,真的有供應商主動聯系我們。”偉經金屬財務總監陳志恒非常驚喜。目前,通過產業鏈智聯平臺,偉經金屬已經與佛山市德印包裝有限公司取得聯系,正在進一步商談合作細節。
“目前,我們會繼續做好階段性的復工復產分析,也會嘗試拓展分析維度,與其他政府部門進行對比、碰撞,結合他們的數據開展分析研究。”廣東省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把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經過疫情的考驗,稅務部門對稅收分析乃至稅收大數據的建設和發展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思考,往后還將堅持數據驅動思維,賦予海量稅收大數據以更多的“話語權”,讓數據在稅收工作乃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上,發揮出更大的價值。與此同時,稅務部門還將繼續加強社會協同的治理能力,依托廣東“數字政府”,與省內有關部門開展數據互動、業務聯動,用精細化的稅收治理進一步推動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