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9-24 熱度:
9月24日上午10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舉辦第一場新聞發布會,邀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財政部部長劉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介紹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進中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并回答記者提問。我們摘錄了財政部部長劉昆介紹的與財稅相關的主要內容。
9月24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在北京梅地亞中心二層新聞發布廳舉辦第一場新聞發布會。圖為新聞中心現場。新華網記者 陳競超 攝
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
新中國成立70年,是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經濟實力顯著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的70年,也是財政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的7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運籌帷幄,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國家財政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偉大進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9月24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在北京梅地亞中心二層新聞發布廳舉辦第一場新聞發布會。圖為財政部部長劉昆介紹相關情況。新華網記者 陳競超 攝
具體表現為四點
第一,國家財政實力日益壯大。70年來,全國財政收入從1950年的62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83352億元,年均增長12.5%,增長了近3000倍。也就是說,現在一天的財政收入,就相當于新中國成立初期8個年頭的規模。財政“蛋糕”的不斷做大,為各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
第二,公共財政體系逐步完善。70年來,我國財政實現了由生產建設型財政向公共財政的歷史性跨越,由改革開放前的高度集中的統收統支,到后來的中央與地方劃分收支、分級管理,財政的公共性和公平性日益突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按照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履行職能的需要,加大財力均衡調節力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人民群眾越來越多地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2018年,中央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全國收入的46.6%,但中央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只占全國支出的14.8%,也就是說,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給地方政府安排支出。2019年,中央財政一般公共預算安排對地方轉移支付75399億元,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67763.1億元,專項轉移支付7635.9億元,主要用于促進地區協調發展,支持提供公共服務和民生事業發展。
第三,財政政策職能作用持續增強。70年來,我們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調節經濟運行等方面的職能作用,建立并完善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適應不同經濟運行形態需要的財政政策調控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各項舉措,為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年,加力提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全國財政赤字比2018年增加3800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比2018年增加8000億元;在2018年減稅降費1.3萬億元基礎上,繼續減輕企業稅費負擔2萬億元;同時,加強政策協調,堅持有保有壓,增強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有力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第四,財稅體制改革不斷深化。70年來,財政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軍”,始終發揮著基礎性和支撐性的作用。1950年,統一全國財經政策、實行統收統支的高度集中的財政管理體制,1980年實行“分灶吃飯”、1985年實行“分級包干”、1988年實行財政包干體制改革,1994年實施了分稅制改革,并在此后持續深入推進財政體制、稅收制度和政府預算制度等改革,完善有關體制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一是按照“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要求,先后出臺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以及外交、醫療衛生、交通運輸等6個領域改革方案。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改革和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二是按照“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的要求,健全由“四本預算”構成的政府預算體系,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和風險防控,基本建立覆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各個環節的“閉環”管理制度體系。加強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加大預算公開力度。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框架。三是按照“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的要求,深化增值稅改革,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完善消費稅制度,全面實行礦產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開征環境保護稅。出臺《健全地方稅體系改革方案》,積極推進相關稅收立法工作。同時,大力支持和推進國資國企、金融、科技、農業等領域的改革,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財政治理水平穩步提升,現代財政制度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真抓實干、攻堅克難,更加努力做好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9月24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在北京梅地亞中心二層新聞發布廳舉辦第一場新聞發布會。圖為采訪新聞發布會的媒體記者。新華網記者 陳競超 攝
日本經濟新聞記者:回顧70年,中國的稅收收入大幅度增加,近年來進行了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到目前為止,減稅降費政策落實的情況如何?有沒有進一步擴大減稅降費規模的計劃?
劉昆:非常感謝您提了關于減稅降費的問題,這是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頭等大事。中國今年的減稅降費規模是空前的,在世界上、我國財政史上,以前都沒有這么大規模。我們整個減稅降費工作主要是五個方面,在四個時間點進行。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和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從1月1日起實施,深化增值稅改革從4月1日起實施,降低社保費率從5月1日起實施,清理和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從7月1日起實施。應該說,政策惠及面非常廣,幾乎所有納稅人都能夠在今年的減稅降費過程中得到實惠。
國家統計局對北京等9個省市、311家企業開展的專題調研顯示,減稅的紅利中,七成以上是用于企業研發、技改和擴大再生產再投資,并明顯帶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同時減稅降費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有力增強了市場信心和經濟增長后勁。1-8月份,日均新登記企業達到1.9萬戶,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3%,增速比1-7月份和上年同期分別加快1.6和1.1個百分點,高于全部投資7.5個百分點。從1—8月份主要經濟指標來看,當前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減稅降費發揮了重要作用。事實證明,黨中央、國務院減稅降費的正確決策是順時應勢之舉,是惠企裕民之策,也是民心所向之政。
剛才問減稅降費是不是會加大規模?減稅降費是一個動態調整和完善的過程,我們還將對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的結果調整有關政策措施,推動減稅降費政策發揮更好的效益。
經濟日報記者:我們注意到今年以來,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幅都在有序下降,但是財政支出增幅保持在中高水平。請問面對日益加劇的收支壓力,財政部門將有何舉措和作為?
劉昆:今年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減輕實體負擔,又要保持較高的財政支出強度,支持國家的重大戰略、重點改革和重要政策措施落地。財政收支平衡壓力確實比較大。從今年預算收支情況來看,我們的支出一直保持比較高的速度,但是在收入方面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從整個監測數據來看,中央收入預算目標增長5.1%,到目前的情況來看是3.5%,后面幾個月還會有一些收入入庫,所以我們中央財政預算能夠完成今年預算報告中的目標。
從地方來說,地方財政預算是由各級地方政府上報本級人大批準的,部分地方可能會低于他們批準的預算目標,從上半年我們就要求各地根據情況適當調整預算。從全國看,今年預算目標可以基本實現,和我們的預期是基本一致的。您剛才問到采取了什么措施,我們采取了四個方面的措施,經過努力,前三季度的預算支出情況良好,各地收支基本平衡。哪四項措施呢?第一,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切實保障“三保”和重點領域的支出。2019年中央部門帶頭嚴格支出管理,除剛性和重點項目外,其他項目的支出平均壓減幅度達到10%。地方也加大了一般性支出壓減力度,按照要求,壓減幅度力爭達到10%以上。節約出來的資金拿來做什么呢?主要用于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
第二,中央財政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基層經費的保障水平。2019年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預算安排超過75000億元,增長幅度9%。所以您把9%的數據和收入增長數據比較,就知道我們的轉移支付力度是非常大的。同時,我們加大了預算下達的進度,今年均衡性轉移支付、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都已經全部下達,重點向財政困難地區和受減稅降費影響較大地區傾斜,及時充實地方財力,緩解收支矛盾,增強基層地區的財政保障能力。
第三,我們還強化了預算的嚴肅性,除應急救災等應急支出以外,原則上不再有新出臺的政策;必須出臺的政策,通過以后年度預算安排解決,防止加劇收支矛盾。嚴禁各部門鋪張浪費和大手大腳花錢,結余資金及時交回,集中統一用于急需資金支持的領域。
第四,我們安排地方政府新增債務限額,也加快了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1—8月份新增地方政府債券28951億元,發行進度比去年提高了34個百分點,預期在9月底前將全部發行完畢。這些資金在10月底前全部撥付到實際項目上,會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從目前來看,債券資金使用情況是良好的。
剛才有記者問到了地方政府債券和投資的關系,地方政府債券分兩個部分,一個是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另一個是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預算安排比去年增加了8000億元。按照預算法規定,地方政府債券是有使用范圍的,首先投資的項目必須有收益,其次它是建設投資,最后形成公益性資本支出。所以它并不能用于投資的所有方面。
(以上內容摘自新華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新聞發布會》文字直播實錄)
來源:新華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新聞發布會”直播文字實錄